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点击数:

蔡立坚等人照片的记忆,关鉴故意把画中第一位男知青的形象向董加耕靠近,而第四位女知青则被他描绘成了蔡立坚的形象。如此,画面上新老“知青”接续,农民大爷、大嫂、孩子欢聚一处,打旗的、擂鼓的、抗行李包的相映成趣,并且,为了体现继承革命先烈遗志的主题,关鉴又饶有兴味地让一座烈士纪念碑矗立在远处的顶上。整整10天过去了,一幅气氛喧闹的草图完成。这时,时任出版社美编室主任的吴龙才走过来一看。说:哟,好大气势。这幅画叫什么名?关鉴说还没起名。吴龙才想起了当时正上演的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一句歌词,说:你这画就叫《革命代代如潮涌》吧。关鉴听了一拍大腿说:太贴切了,就叫它了……

    关鉴的草图送审后,立即获得省美展办公室的赞赏,他随即被安排去榆县参加了“吉林省年画创作学习班”。

    在“学习班”里,关鉴于激动中夜以继日地赶制作品,一遍遍地途,一层层地抹。35天后,其余40多位画家都完成作品回家了,关鉴和另几位尚未完成作品的作者一起还坚持在那里画着。又过了6 天之后,一幅在他心中沉积了多年的构思跃然纸上——一条长龙摆尾式的新老“知青”队伍如海潮一般地涌上山脊。画上的40多个人物千姿百态,尤其是前面的20多个人物更是栩栩如生,整个画面色彩纷呈,最前方一片秋天的谷穗金灿灿地低垂着头,地头饶有兴味地点缀着几丛杂草和柴色的野花……画稿完成后,当时吉林省美展办公室的工作人员薛永年(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又特意帮着题:“为纪念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发表七周年而作”的标准小楷,并刻下印章。

    然而,就是起着点缀画面作用的几处杂草和野花,却深深地震动了江青……

    江青“评画”,关鉴负命连夜进京1975年9 月的一天,“江青”秘书突然接到一个文化部的电话,问首长有没有兴趣参加文化部组织的一项活动。一想到时任文化部“头头”的于会泳、钱浩亮都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江青慨然前往。

    其实就是邀请江青看画。江青的书法好,画也有点灵气,文化部的“头头”怎能放过这个机会。

    关鉴的画选进北京后,当即被美展办公室看重。因为此前虽有美术作品表现“上山下乡”的,但多是“参加劳动的”、“促膝谈心”的、“学毛著”的、“接受再教育”的等等,这么大张旗鼓地直接表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美术作品,在国内尚属首次。经过评比,关鉴的作品被放在整个美展中几百幅作品中的“头题”。

    那一天江青的心情似乎出奇的好,有了下面一群人对她的阿谀奉承,一路上江青更是春风得意,侃侃而谈。进入了中国美术馆展厅,江青就在关鉴的这幅画前“定”住了。不说整个画面纷繁的色彩,单就几个“知青人物”江青就觉得眼熟。其实,在此之前,江青也分别接见过董加耕、蔡立坚等人,而在关鉴的笔下,人物更是红光满面,栩栩如生,简直活了一般。久久的审视过后,江青点点头,微笑着走进展厅。在众人的簇拥之下转一圈,江青又重新立在《革命代代如潮涌》这幅画前,这时,随从小心翼翼地问道:首长,有什么不好吗?……一句话倒让江青立即板起了面孔,她严肃地沉吟着:好是好呵,只是……大寨田里怎么能长杂草和野花呢?……闻听此言,随行的“头头”们大惊失色,连忙吩咐把这幅画撤换下来,这时江青摇摇头说:不必了,立场和思想都是站在毛主席的路线上的,主流是好的……就让画家改一下吧……随后,江青又对画中的各个人物的神态举止一一做了“评点”……

    1975年9 月24日,正在班上审稿的关鉴突然被省美展办公室通知:立即去北京改画。关鉴一想到家里乱糟糟一团,表示不

|<< << < 1 2 3 4 > >> >>|
·上一篇文章: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的历史真实故事
·下一篇文章:艺海拾珍:古代帝王将相的书画情缘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 ,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
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相关内容

集美貌与传奇于一身迪拜王妃哈雅带2.6亿出逃

佚名

法国传奇老太太仅用一套房子做交易衣食无忧了一辈子

佚名

“马王堆汉墓传奇”展亮相意大利罗马 组图

许逆之

切尔西酒店传奇藏品连连失踪

佚名

切尔西酒店传奇藏品连连失踪

佚名

国画大师石鲁的艺术历程传奇

阎 正

国画大师石鲁的艺术历程传奇

阎 正

经典揭密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创作幕后

佚名

“艺术叛徒”刘海粟 曾给江青画裸体画?(图)

佚名

经典揭密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创作幕后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