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画派之变迁》,在柏林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讲《何谓气韵》,在汉堡美术院讲《中国画家之思想与生活》、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讲《中国画之精神要素》、在杜塞尔多克美术院讲《中国画与诗书》等多次演讲,生动而广泛地将我国传统艺术特点向欧洲介绍和宣传。两次旅欧,刘海粟的足迹遍及整个欧洲,获得了空前的声望和荣誉。 《威尼斯》 这一段时间也是刘海粟个人风格形成的阶段。早在20世纪初,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中大量涌进的欧洲文化艺术,对刘海粟就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随着他多次欧游考察而变得更为深刻。刘海粟二次旅欧考察,适逢欧洲绘画艺术跨入20世纪以来思想活跃、风格多变和多种艺术形式并存的时期。他周游了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法国的巴黎、德国的柏林,以及比利时、英国等。他认真研究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绘画风格和理论,还临幕了西方古典艺术的杰作,访问了欧洲现代美术潮流的代表人物。刘海粟一贯主张,艺术不可拿理智去分析, "制作艺术应当不受别人的支配,不受自然的限制,不受理智的束缚,不受金钱的役使;而应该是超越一切,表现画家自己的人格、个性、生命,这就是有生命的艺术,是艺术之花,也是生命之花。"画家在作画之际,本着自己炽烈的情感去表现自己所感受到的自然对象,顺着自己的内心感受随笔写生,便是成功的艺术。
刘海粟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画家,不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画家,他的艺术血脉中,奔腾着的是"破坏"的血液,同时也是创造的血液。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刘海粟既是一位伟大,更确切的说是自大的"破坏"者,同时又是一位自大的创造者。刘海粟早在二十世纪初碰上了东西方绘画思想交汇的机缘。一方面由于家庭环境,使他受到较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个人气质上又具有比较强烈的个性; 另一方面又正站立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思想浪潮冲击的正面,并有志于力挽中国绘画长期以来因袭摹仿的颓风。这样,在向西方文化艺术作探索、借鉴时,就不会那么容易被他们束缚个性的学院主义和自然主义所俘虏,也不会轻易被他们那种如实描绘的写实功夫所眩惑,他接触到了西方的不拘细节、自由奔放、新鲜泼辣的新兴绘画,正好同他一直崇奉的石涛、八大所创新的画风相接近,就像磁石吸铁,一下子心心相印了。因此刘海粟很早就接受印象主义,后期印象主义以至野兽主义的影响,不是由于标新立异,也没有与传统绘画完全断离,相反,对他来说,正好是同从石涛、八大以来的传统创新画派相衔接,并且也是同传统的文化精神相合拍的。总之,一切产生在一定的"因缘"之中:他在西方革新画派的艺术中找到了时代的新的色彩和声音,也瞥见了自己个性的折光和传统的投影。 十上黄山 刘海粟一生最爱黄山,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也多以黄山为题材,可以说黄山是海粟艺术的源泉,海粟给黄山增添了艺术内涵。从1918年第一次跋涉黄山到1988年第十次登临黄岳,跨度达70年之久,几乎包括了刘海粟一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单就70年来十上黄山的壮举,就破了历代画家的登临纪录。而他以黄山为题材创作的作品,包括速写、素描、油画、国画,总量蔚为壮观。他在十次登临中体现出来的不断攀援、不断超越的品格精神,更可令人敬佩,引作启迪。 从1918年到全国解放,刘海粟在此时期共登临黄山五次,留下了相当数量的素描速写稿及油画写生、册页小品,篇幅相对较小,艺术面貌虽具个性但不强烈。这段时间也正好契合了他艺术创作的前半期,特点是以西画为主,以研究油画为重,虽然也酷爱石涛及其艺术,但于中国画创作上尚未形成整体的、全面的、稳定而鲜明的风格,应视作成长期。 《黄山散花坞云海》(1954年) 全国解放后,刘海粟于1954年第六次登临了黄山。这次黄 |
·上一篇文章:张大千书画难辨真伪 “造假”让张学良上当 |
·下一篇文章:“艺术叛徒”刘海粟 曾给江青画裸体画? |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
,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
相关内容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