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上河图》(局部) 国亡图逸 张择端,南北宋之交的画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在宋徽宗朝任朝翰林画院画史时所作。图系绢本,淡着色,画幅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它是一幅用高度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长卷风俗画,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北宋汴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张择端完成这幅歌颂太平盛世历史长卷后,首先将它呈献给了宋徽宗。酷爱书画、擅长丹青的宋徽宗阅图后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用瘦金体亲笔在图上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钤上了双龙小印。 公元1126年汴京陷落后,宋室皇宫内的金银珠宝、名贵文物被金兵席卷一空,《清明上河图》也沦落到金兵手中,但并没有引起上层统治者的注意,只被以普通字画的身份在民间辗转变卖。元朝建立以后,《清明上河图》被重新收入皇宫。 偷梁换柱 元朝统治者的祖辈本是远在漠北高原的游牧民族,政权建立还不足百年,内府的收藏鉴别能力远逊于南宋。《清明上河图》入元宫后,长期与其他画作一起被冷落到秘书监内。到元朝后期至正年间(公元1335年——1368年),元宫内一裱匠用临本换真本,将《清明上河图》真迹从宫中盗出来,并随即卖给了朝内一酷爱书画的显官。显官得画不久却被派往真定驻守。显官府内负责保管此画的人,又趁机将画盗出,卖给了杭州人陈某。陈保存数年后,听说显官将从真定归京,情急之下便打算卖掉《清明上河图》,以免惹祸。这时客居北京的江西人杨准,听到这一消息,急忙登门买画。杨准博古通今,他倾囊以授,购回《清明上河图》,便借故回乡。第二年,杨准将得图经过录在图后裱纸上。翌年,杨准家忽然来了一位贵客。来客是小有名气的鉴赏行家刘汉龙,与杨准相交甚厚。杨准忙将《清明上河图》拿出来与好友共赏。刘汉龙见图后震惊无比,在杨准跋后变题一跋,称图是“稀世珍玩”,要杨准的后代世世珍藏。 但是,世事往往不能遂人心愿,在以后的200多年中,此图多次易主,并于嘉靖年间转至长洲人陆完手中。陆完死后,其儿子急于用钱,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崑山顾鼎臣家,后被明代大奸臣之一的严嵩父子强行索去。隆庆时,严嵩父子被弹劾,终于官场失势,严府被抄,《清明上河图》再度收入皇宫。 太监偷盗 明朝中叶以后,《清明上河图》被一个叫冯保的人从宫中盗出。冯保嘉靖时为秉笔太监。穆宗死后,10岁的万历皇帝继位。冯保与外臣勾结,假传遗诏言“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不仅如此,万历皇帝举行登基仪式时,冯保就立在万历帝身后,群臣参拜小皇帝,也就等于参拜了他。后来,冯保事发,被逐出宫,死在南京。 冯保本人写得一手好字,万历六年(1578年),冯保在《清明上河图》后面题跋,称自己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干事司礼监太监”。以后,冯保又将《清明上河图》变卖,在民间流传起来。 最后归宿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其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了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一片狼藉。混乱之中,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10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将它收入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图的内容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代都有临摹本,且大小繁简不同。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摹本有30幅。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市招文字皆统组一起,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有如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画家张择端的过人笔力,不愧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现在这些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清明上河图》究竟有没有佚去后半部,它到底还有多少难解之谜,这一切,都吸引着中外学者、专家进行探索。 清廷将《清明上河图》收入宫以后,便将其收在紫禁城的迎春阁内。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以赏溥杰为名盗出宫外,存在天津租界内的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了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8月,溥仪和他的日本主子见大事不好,便乘飞机逃往大栗子沟,伪满皇宫因失火一片狼藉。混乱之中,伪皇宫的大批珍贵之物流散到了民间,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 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长春,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10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将它收入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他还伙同邱会作、吴法宪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贵文物。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才又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图的内容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代都有临摹本,且大小繁简不同。据统计,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清明上河图》摹本有30幅。 《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了些什么内容呢?为什么千百年来,它的魅力一直不衰? 据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统计,《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 《清明上河图》大至原野、浩河、商廊,小至舟车人物、摊铺、摆设、市招文字皆统组一起,真实自然,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整部作品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有如一气呵成,充分表现了画家张择端的过人笔力,不愧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 据图后明人李东阳的题跋考据,《清明上河图》前面应还有一段绘远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体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印记,现在这些画上都已不见。原因有两种,一种可能是因为此图流传年代太久,经无数人之手把玩欣赏,开头部分便坏掉了,于是后人装裱时便将其裁掉;一种可能是因宋徽宗题记及双龙小印值钱,后人将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画卖掉了。 还有许多专家猜想《清明上河图》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为画不应该在刚进入开封城便戛然而止,而应画到金明池为止。 《清明上河图》究竟有没有佚去后半部,它到底还有多少难解之谜,这一切,都吸引着中外学者、专家进行探索。 |
·上一篇文章:文房四宝间 宁静以致远 |
·下一篇文章:徐悲鸿后人首次讲述大师40幅油画遗失之谜 |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
,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
相关内容
滕朝 |
张鹏 |
张鹏 |
邓瑞璇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施雨岑 |
方喆 |
吴晟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