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尚属艺术机密的“传统水墨动画技艺”在中国馆主题片中成功破题 在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有两部主题片隔天轮流播放,其中之一就是上影集团的《和谐中国》。据说,很多人掐着日子进馆,就为了看《和谐中国》那短短3分钟的几段水墨动画。当荷花在风中轻盈摇摆,螃蟹在荷叶下探出身子,那些关于《小蝌蚪找妈妈》和《牧笛》的记忆被瞬间激活,像是一场和童年的意外重逢。 对于上海美术电影厂水墨动画组而言,这则是一次梦想成真的美妙体验:自1988年之后,美影厂的传统手绘水墨动画终于再现大银幕。然而,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回归,3分钟的亮相是30多人奋战4个月的成果,其中既有对手绘传统的坚持,更有艺术和技术上的多重破题。 原来你还在这里!因为世博会,这项尚属艺术机密的传统技艺重回大众视线,并且获得了崭新的开始。 当“电脑水墨”无法呈现宣纸渗染时…… 是用眼下流行的电脑水墨,还是用美影厂独步天下的传统手绘,是水墨动画进入《和谐中国》后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美影厂水墨动画组组长施屹告诉记者,因为对于水墨动画能否与实景完美结合是个难点,而电脑水墨动画最大的瓶颈就是:无法表现出笔墨在宣纸上渗透韵染的自然美感,而这正是《和谐中国》要着力展现的中国风,如何取舍,不言自明。 结果,第一个镜头就使美影厂的画家们颇伤脑筋。根据《和谐中国》的脚本,水墨主要出现在影片的头尾两段,起到点睛作用。水墨动画本不以力度见长,怎样在开场第一眼就给人震撼感?总导演郑大圣和施屹反复讨论,决定创造性地将整个走笔的过程呈现在大银幕上,用笔墨的节奏和情绪来感染观众。尽管都是大写意的个中高手,面对这样的要求,画家们开始时很不适应:准确说来,这不是画,而是写,并且每一笔都要墨分五色,干湿浓淡兼备。当观众看到影片开头,两笔遒劲的素墨先后从巨大的银幕上划过,以不同的轨迹分别勾勒出深圳的天际线和缓缓流淌的黄浦江时,或许不会想到,扑面而来的冲击力背后,是100多张作废了的宣纸。 素墨淡彩首次涉足现代城市生活时…… 上班路上的白领,快乐地和围绕身边的小鸟打着招呼;忙于家务的主妇,欣喜地看到各色蔬果在自家阳台上尽情伸展……与以往自成一体不同,《和谐中国》中的水墨动画,首次实现了与实景拍摄相结合,而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素墨淡彩向来只描摹大山大水、花鸟鱼虫,如今却要涉足现代城市生活。这需要艺术上的跨越,也需要技术上的突破。 仍然以开篇为例。为了能在五六秒钟内勾画出深圳全貌,并且与随后叠化出的城市实景相吻合,水墨动画组打破国画中的写意程式,借用荷叶的构图营造出城市沙盘的感觉,寥寥数笔,抽象而灵动。而在表现黄浦江两岸夜景时,原先的构思是用墨点自上而下渗透过程来表现夜幕降临。由于水墨部分的作业和实景拍摄并不同步,美影厂电脑工程师反复进行实验,终于设计出特别软件插件来改变墨点渗透的轨迹,实现了与后期实景拍摄的楼宇线条紧密贴合,而这也是整部影片中最难的部分。可惜的是,由于时间原因,这一部分最终呈现时只有一秒钟,几乎无法察觉。 当水墨与实景拍摄具有破题意义时…… 水墨动画在《和谐中国》里只有3分钟,但这尝试有着破题的意义。传统手绘水墨动画作为纯艺术短片,存在的空间已很小。与实景拍摄相结合是条路径,只是从前一直没有找到契合的机会。在施屹眼里,这次尝试中有经验也有教训:比如阳台上长出蔬菜那一段,到了合成时才发现很多彩墨部分被实景“吃”掉了,点点墨色显得“污淖淖”,完全不是宣纸上呈现出的效果,最后只得使用重彩,却意外地引发了“过于西化”的争议。施屹告诉记者说:“以后再碰到类似问题,一个是画家要改变用色习惯,彩色要饱和,墨色要减弱,同时要在合成之前对实景进行水墨化处理。” |
·上一篇文章:“中国画骨髓”的写意精神正在流失 |
·下一篇文章:不是第一次,艺术市场从经济低迷中获利 |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
,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
相关内容
佚名 |
牟宇 |
牟宇 |
牟宇 |
牟宇 |
沈伯韩 |
佚名 |
佚名 |
佚名 |
周润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