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郑重,上海《文汇报》资深著名记者,著述颇丰。近期出版的《海上收藏世家》、《收藏大家》将张元济、傅增湘、冒广生、张伯驹等大收藏家的坎坷人生及收藏珍品的经过娓娓道来。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称其“素有援笔成篇,写情万里,精思一隅之誉”。此次郑重先生与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寇勤先生关于收藏家话题的探讨,多有新意,值得一读。 收藏家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寇:郑先生,您作为资深传媒专家,跑了一辈子艺术圈。在您眼里,收藏家应当是个什么样子?能描绘一下吗? 郑:收藏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世上欢喜收藏的人很多,如收藏筷子,收藏酒瓶,收藏钟表,收藏火花烟标,收藏展览会、演出活动的说明书,如此等等,这只能说是收藏爱好者。要成为收藏家,我想必须具备四个条件:首先要有钱,其次要有兴趣,第三要有一种清闲的心境,第四要有一定数量的藏品。其实第一和第二是同等重要的,两者缺一不可。只有钱没有爱好,或只有爱好没有钱,都不能成为收藏家。 寇:在人们的印象中,收藏家这个群体似乎很神秘。近年来,一些作家陆续出版了部分收藏家的传记,其中也包括您的大作《海上收藏世家》,还有章诒和发表的类似文字。这些介绍都很有意义,打开了许多尘封的历史。但我依然觉得,从古至今,值得推介的收藏家远远不止这些。如果依您的标准列一个排行榜的话,有多少人可以名列其中? 郑:我在《海上收藏世家》中,只写了四十三人,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收藏家,但还有许多没写。光钱币方面的收藏家,就有许多人没写。还有,像魏连荣这样的,虽然收藏了元代王蒙的《青卞隐居图》,但他收藏的只此一件,我没有把他列为收藏家。还有的人收藏东西不少,但藏品不到位,水准一般,我也没有把他们列入收藏家。清末民国期间的收藏家还有很多,这些人我都准备写,有的已经写好。顺着历史往上数就更多了,他们中有藏书家,一般的不算,就以有藏书楼为标准,藏书在五万册以上的也数不胜数。其他还有书画收藏家、青铜收藏家、瓷器收藏家、碑帖收藏家、家具收藏家,收藏家发展到后来,都成了专门的收藏家和研究家,一时无法列出排行榜。像银行家刘体智,收藏甲骨文,不但自己研究,还为郭沫若的研究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 寇:对于收藏家来说,应该如何处理“理性”和“感性”的关系?有人认为,过于理性的人无法成为收藏大家。您同意这个观点吗? 郑:一个收藏家身上,我想应该是“理性”和“感性”共存。“感性”就是欢喜,就是一件东西使他冲动,冲动就使他产生了要买的欲望,这大概就是“感性”吧。如果要收藏某件东西时,“理性”就起了支配的地位。要收藏,首先要判断真伪,要评论“精”和“粗”,要比较,要和自己的原藏相互比较,要和别人的收藏做比较,最后要落实到价位上,能不能买得动。这些都是“理性”行为。收藏家对某件东西所考虑的和一般鉴赏者(家)不同,前者要比后者思索得更深入,对自己、对藏品更具责任心。鉴赏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为什么有些所谓大鉴定家也可以胡说八道,就是因为不要他掏腰包。如果几个鉴定家在一起鉴定,还有着情绪化的东西夹杂其间。你说是真的,他就说是假的。这方面我看得较多,知道的也不少。鉴定家的意见贬值,道理也就在这里。 国内企业家收藏还不成熟 寇:目前,我们看到的收藏家大体有几种类型:企业家型、经纪人型、书画家型、学者型等等。您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着眼,最看好哪些类型? 郑:《海上收藏世家》所记四十多位收藏家,绝大多数是企业家,用无产阶级的眼光来看,是资本家。他们在收藏上所花的费用占他的资产只是九牛一毛,后劲很足。如果经济上没有后劲,而是捉襟见肘,哪里有闲钱去买东西呢。上海老一辈收藏家把用来买东西的钱叫“闲钱”,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现在公有制的企业家,仅凭他们的工资、奖金之类的钱,能有“闲钱”收藏吗?我听说,现在某些企业家的收藏是以购买生产资料的名义买的,经过几年的折旧,这些藏品就成自己的了。此话是否确切,我不知道,目前社会上确有这种传说。 寇:我看,传说中的这种国有企业“收藏品折旧法”,可能性太小,可行性也不会太大。作为文物艺术品,别说“折旧”,上级主管部门不考核其“增值”就不错了。 郑:外国有的企业有自己的博物馆,那是私人家族企业。而且这些博物馆到最后都捐献给国家,即使不交给国家,也采取“公管私助”的办法,家族每年还投入资金养活这个博物馆。中国有的企业也办了博物馆,购进了不少藏品,如果还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其结果如何,就很难预测了。 私人资本的企业家收藏又是怎样的状况呢?如果他的资本能继续壮大,他的收藏也会不断丰富。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民营企业,除了急于扩大再生产,还能有多少“闲钱”来搞收藏?他们要真正能成为收藏家,我看还未到成熟的时候。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处于变动中的未知数,他们手中藏品的命运随着经济变动在变化。 寇:您的看法可能更谨慎些。据我了解,国内还是有一部分潜心于收藏的民营企业家,他们买得很小心,短期也基本上不会出手。 郑:书画家型的收藏家,历史上就很少。历史上的画家还是穷的,没有钱收藏。像王晋卿、米南宫、董其昌这几位书画家型的收藏 家,他们的收藏资金绝不是他们卖画的钱,而是靠他的官俸、土地及“灰色”收入的钱。书画家吴湖帆的收藏基本上来自他的祖父、外祖父及潘氏夫人的陪嫁,自己花钱买的不多,只听说他卖出不少。有的画家可能会收藏几件东西,也都是自己欢喜的,或感到有参考价值的。画家中纯粹为了喜爱欣赏而收藏的人不多。现在画家的收入是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他们的兴趣在买房子、买明清家具上,也有喜欢收藏的,但都零打碎敲,还成不了气候。像吴冠中先生的画,价位最高了,不知他有没有收藏。其他的画家,就更不好说了。 现在有学者型收藏家吗?好像没有。我认识的学者中没有搞收藏的,即使有“闲钱”买几件东西,也都是放在案头的文玩或小品之类。 我之所以不敢确定哪一类收藏家最具有发展趋势,这是因为收藏者能成为一个收藏家,我觉得必须具备:第一,他的藏品要有一定的量;第二,要有顶尖级的精品,或者说国家级的精品;第三,藏品在自己的手中要有一定的历史阶段的沉淀;第四,要舍得花钱买眼光,深入到研究领域。从这一点说,一般人只能说是收藏爱好者。 现在藏品拍卖周转率过高 寇:对于当代收藏家而言,拍卖市场的利弊何在? 郑:我觉得现在藏品拍卖的周转率太高。在春季拍卖会上拍进的,到秋季拍卖会上又拍出了。现在还不会感到,将来就会发现对藏品的磨损很严重,特别是书画之类的拍品。苏州过云楼顾氏收藏有十四忌:一、霾天;二、污秽;三、灯下;四、酒边;五、映摹;六、强借;七、拙工印;八、凡手题;九、徇名遗实;十、重画轻书;十一、改装因失旧观;十二、耽异误珍赝品;十三、惯习钻营之市侩;十四、妄摘瑕病之恶宾。 这十四忌,对今天书画收藏家还是适用的。现在,每拍卖一次,都要拍照、预展,一张书画要进进出出多次,对其寿命是有影响的。我想拍卖行是否搞一个君子协定,对某些名贵的书画,两次拍卖时间的相隔不得少于三年,否则拍卖行不接收。因为现在的书画就是将来的文化遗产,从现在开始就要对它进行保护爱惜。不然的话,一百年之后,现在拍卖的东西恐怕就从人世间消失了。 |
·上一篇文章:中国画廊为何不服水土 能否化解艺术市场隐忧 |
·下一篇文章:由中青年画家挑起大梁 国画创作进入高原时期 |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
,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
相关内容
佚名 |
鲲鹏 |
钱雪儿 |
钱雪儿 |
侯江 |
侯江 |
徐翌晟 |
徐翌晟 |
佚名 |
季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