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梁启超 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垣)先生两人。——伯希和 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鲁迅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胡适 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郭沫若 展览海报 新华网北京12月28日电(邢贺扬)2017年是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将于12月30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独上高楼”,取自王国维“三重境界说”之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仅可喻其令后人望其项背的学问之大成就,亦可喻其孤傲的个性和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 王国维遗照明信片 香港翰墨轩提供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是近现代史上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1925-1927年曾担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国学门导师。他早年追求新学,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继而攻词曲戏剧,后又治上古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敦煌学和边疆学等,在诸多学术领域皆有开创之贡献。终其短暂一生,著作六十余种,曾自编定《静安文集》、《观堂集林》刊行于世,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 王国维致罗振玉书札 上海藏家提供 展览第一单元名为“罗王之交”,主要展出王国维之父王乃誉的日记和书法作品、王国维与罗振玉往来书札、王国维罗振玉题跋金石拓本等,以多方面反映王国维的人生。 罗振玉致王国维书札 海宁一得轩美术馆提供 1898年,22岁的王国维来到上海,进入上海时务报馆任书记,同时入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罗因激赏《咏史二十首》而与王定交,二人开始了近三十年的密切交往。其中“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就是罗王定交的媒介。 此后的人生便一直交织在一起——先是师生,后是共事,其后罗王两家共赴日本侨居5年,再后结成儿女亲家。无论是罗振玉,还是王国维,二人后来在学术研究上获得巨大成功,与彼此之间的互相帮助是密不可分的。 王国维书赠朱自清诗轴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第二单元“平生交游”主要反映王国维的交游圈,不仅有王国维的书法作品,也有故交好友的书法作品,国人如梁启超、沈曾植、姚茫父等人。从中不难想见王国维在当时的学术影响与学术地位。 姚茫父《杞菊图》寿王国维五十 北京重华轩提供 王国维生前已是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尽管他有着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并给人以“老实得像一根火腿”(鲁迅先生评语)般的木讷和迂阔,但是因其过人的才华、开创性的治学方法和了不起的学术创见,而获得国内外学术同行的广泛尊重。 王国维在清华期间的居所(现清华大学西院42、43号)谈晟广摄 第三单元“清园执教”主要是与王国维相关的国学研究院档案,还原其当时在清华的生活轨迹。在王国维去世前,国学研究院有两届毕业生,很多均是后来的学术名家,本单元也选取了部分国学研究院毕业之学生的手迹。 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学生毕业合影(前排右手起第六人为王国维) 1925年2月,王国维就清华学校研究院之聘,担任国学门导师。4月18日,携眷属迁居清华园之西院。直至其去世,王国维人生最后的时光均工作、生活于清华园。期间,他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一道,书写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段无法复制的传奇。 王国维遗书 香港翰墨轩提供 第四单元“静安不朽”的展件有王国维遗书的石印本、讣告原件、陈寅恪所拟挽联等一批珍贵文物,较大程度上还原了王国维去世后之哀荣与治丧情形。 陈寅恪挽王观堂联 清华大学档案馆藏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举世震惊。关于王国维自沉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特别是因罗振玉伪造“遗折”,更使其死因变得扑朔迷离,成为学界一段未决的悬案。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5月4日,周一闭馆(春节期间,除夕至初十闭馆)。 |
·上一篇文章:近代思想家严复书法展在故宫开幕 |
·下一篇文章: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聚焦“开放的东方” |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
,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
相关内容
周玮 |
周玮 |
侯建森 |
塔尔纳夫斯卡娅 |
佚名 |
佚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