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油画网 作者:王犁 点击数:

  在当今美术界,常玉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除了在百年油画展这样的大型活动中偶有显现,也没有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资料的贫乏肯定是主要原因。作为第一代留欧艺术家,在上世纪初那艘驶往巴黎的慢船上有我们很多熟悉的身影:林风眠、徐悲鸿、李金发、梁宗岱、徐志摩、邵洵美等等,正是这艘慢船上的诸子们日后的艺术历程几乎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格局。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不同的生活际遇,使这位当年的才子,后一代留欧学子(诸如赵无极、朱德群等)心目中的传奇,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得太久。
    对常玉的接触是零星和点滴的,正是这零星和点滴的图像资料引起有共同审美取向的油画家高友林先生的注意,我是在与高先生的言谈中,沿着高先生的目光“邂逅”了常玉。
    常玉1900年10月14日生于四川顺庆,家境富裕,早岁曾随四川名宿赵熙学习书画,1918年到上海,次年去日本投奔经营丝绸买卖的二哥,接触日本新美术,1920年与同学王季冈经蔡元培的介绍,赴沪并决定留学法国。他并不像其他留学生那样投入正规的美术学校,而是进入不受限制的“大茅屋工作室”,与当时留欧同学偶有来往,参加“天狗会”活动。1938年掌管家产的大哥去世,常玉回国奔丧,继承了一大笔遗产,回法后在短时间内挥霍。二战后多次出现在巴黎画坛,1948年去纽约寻求发展,热衷于推广一种自己发明的“乒乓网球”。1951年返法,为了谋生,在巴黎一家仿古家具厂中做中国式家具的漆雕。1966年8月由于瓦斯未关,在巴黎寓所猝然离世。在这传奇浪漫的一生中,他一再表现出对绘画的冷漠,也一再在绘画上显露出他与众不同的才华。常玉与同时代的徐悲鸿、林风眠和稍后的常书鸿、吴作人、吕斯百,无论在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艺术取向上都大相径庭,选择了一条远离学院的道路,并影响早期的庞薰琹和英年早逝的张弦。常玉的艺术表现是从中国文人画出发,以西方的材质表达中国美学的含蓄和空灵,这种独特的高品位表现方式,使他一再入选秋季沙龙和替勒丽沙龙,引起大画商和收藏家的另眼相待。在20世纪前期的法国画坛与主流艺术家同步前行的常玉,并没有因为令徐志摩称羡的生活方式和公子哥习性给他带来更多声名,反而由于个性上的潇散与随性,使这位二战前后最有成就的旅法中国画家之代名词“常玉”二字日渐黯淡。但常玉在绘画语言和审美高度上的成功探险,应成为当今本土艺术家在艺术语言追寻中的启迪。
    应该感谢北京水天中先生的大作《被遗忘的画家常玉》(《中国书画》第四期),这篇不长的文字是近年大陆学者对常玉较为详细的叙述,特别是水先生罗列在文后的资料,使我获得更多资讯以满足阅读常玉的快乐。还应感谢台北的何怀硕先生,在收到他的新作《给未来的艺术家》后一次电话长聊中,鼓励我为自己喜欢的先辈艺术家做些什么,哪怕对他人只言片语的转述,也是我们为恢复日渐消逝的某些记忆,而做的一点努力。
·上一篇文章:张大千戒赌 叶恭绰还帖
·下一篇文章:毕加索:一个天才魔术师 艺术价值何在(图)

  版权声明:除部分特别声明不要转载,或者授权我站独家播发的文章外,大家可以自由转载我站点的原创文章,但原作者和来自我站的链接必须保留(非我站原创的,按照原来自一节,自行链接) ,文章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
  转载
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相关内容

常玉《草原上的马群》3680万元成交

佚名

常玉画展台北开展

吴景腾

“大黄鸭”游进西溪湿地 端午邂逅“龙舟”

段菁菁

常玉:只是活自己性情的艺术家

凡子

中国的“马蒂斯” 常玉的艺术特色及市场行情

朱浩云

画家常玉 生前潦倒死后成名

陈洋

常玉油画欣赏

佚名

常玉

佚名

从裸体到风景,话说徐悲鸿的情敌常玉

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