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每次有客人走进自己的画廊装裱字画,李振明的第一句话不是谈价钱,而是先向对方介绍装裱的历史和工艺,因为在他看来自己从事的装裱工作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手段,更是一门有着千年传承的艺术。“所谓三分画七分裱,一张好的字画不仅仅体现在字画本身的艺术水平上,装裱的工艺如何也对字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李振明看来,每一个把字画拿到自己画廊来的人都对那幅字画有着很深的感情,“要是没有一定的意义,人家也不会郑重其事地让你去裱。”李振明说,不论是名家字画还是业余人士的信手涂鸦,只要是让他裱的,他都会双手捏着字画的两边,在桌面上轻缓地展开,然后根据字画的特点,为顾客讲解自己要如何装裱,会达到一个什么效果。
 
“现在的机器装裱,40分钟就能裱好一幅,把装裱工艺变成了一种产品加工,一种模式。”李振明说传统的手工装裱需要7天时间,虽然装裱的时间长,但与机器装裱相比,他觉得手工装裱能让一幅字画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那种装裱师根据不同作品所做的装裱,会为一幅作品增添上一些人情味。”李振明说,12月中旬还有一个顾客来找过他,“她拿着一张10年前我给她装裱的画,说是在家里收拾东西时,突然发现了这张画,让她回想起了很多的事,感觉很温馨。”李振明说,那次来,她还带了几张以前的画,希望能都裱起来留作纪念。“这就是手工裱画的一个好处,可以保存的时间更久,给人以回味,机器装裱后就不能换了。”不过让李振明遗憾的是,现在从事手工裱画的人越来越少了,“整个古玩城,二十几家做字画装裱的店铺中也只有2家做手工。”
 
从1987年开始学艺到现在,李振明从事手工装裱已经有21年的时间了,地点也从山东回到了石家庄。李振明说,他在这行里干得越久,就越觉得这门手艺的学问深,“一般的字画还看不出来,但你要真想把一幅名家的字画给裱好了,自己没点书画艺术的底子还真不行。”李振明说一幅好的书画作品,你在装裱前首先要对这幅作品的着色、明暗以及作品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还要与作者进行交流,看看人家有什么样的想法,“只有理解了作品,才能在装裱后更好地把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给衬托出来。”其实装裱师之间的差别也就在这里,“没有人规定装裱师一定要懂字画,一定要与作者交流,你只要能把字画裱得‘软如棉,平如镜’就可以了。”李振明说,他之所以买了很多书,专门学习有关书画的艺术,就是觉得这个东西好玩,很享受跟作者交流的过程。“每次和那些朋友一起坐下来,看着一幅刚刚裱好的字画,互相品评一下,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也只有这种心态,才能把手工装裱这一行当发挥到淋漓尽致。要装裱一幅字画,尤其是对旧字画进行重新装裱是一项非常耗时耗力的工作。“要是字画破损严重的话,你就要站上十几个小时,一点一点地对字画进行修补,装裱,一个活下来两条腿根本就没感觉了。”
 
自己的这份细心和对书画作品的研究,让李振明结交了不少艺术大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梁岩就是其中一位。“我跟梁先生最早接触是从为他装裱一幅旧画开始的。”李振明说,那是2003年,梁岩的弟弟拿了他的一幅钟馗画来找他,问他能不能重新装裱。“当时那幅画已经挂不起来了,画纸上有好多的折痕,还有一些污渍。”李振明说,他知道这是画家在试探他的水平,用了整整4天的时间,李振明将这幅画作进行了重新装裱,“在装裱过程中,看着这幅画从旧变新,一点点显露出本来面目,让我感到非常兴奋,画重新裱好后,梁先生也非常满意。”李振明说,从那以后梁先生每次有了新画都会让他来裱。接触的名画多了,李振明也对名画有了一定的鉴别能力,“今年4月份还有一个客人拿着画到我这来,说是在西安淘的,想要裱起来。”看了画以后,李振明劝说客人还是别裱了,因为那是一幅机器打印出来的画,“我告诉他这样的画挂在家里,让懂行的人看见了会笑话的。”李振明说,客人没想到一个装裱的人还能懂这么多,后来他们两个人的交往也多了起来。
 
“古迹重裱,如病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手而毙。”这句话说的是对书画的重新装裱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要是装裱得好能让名字画起死回生,要是装裱得不好则会加速它的消亡。李振明书画装裱“达人”的一面更具体的表现就是在旧字画的重新装裱上。“好多要重新装裱的旧字画本身破损已经非常严重了,有的地方甚至已经没有了,这就要求装裱师在重新装裱的时候还能把缺失的地方给补上,不仅能补上而且还要跟字画的其他部分一样,让人看不出痕迹。”21年的从业经历让他修补过许多的字画,“现在一般10年以内的字画,我摸一下画纸就能知道他的薄厚,要是只需要单纯补纸的话,一个半小时就能完工。”至今让李振明记忆犹新的,还是在2005年他为省社科院夏教授的一幅拓片所做的装裱。“那是岳飞写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拓片,是从一块石碑上拓下来的,因为石碑已经损毁了,所以这个拓片就是唯一的真迹了。”
 
这些拓片拿来时一共是47张,用朱砂拓下来,红底白字。“当时这47张拓片中有一多半已经出现严重的损毁,最严重的拓片碎成了20几张。”为了把这些破损严重的拓片重新装裱起来,李振明有8个月的时间全力扑在了这件事上。“干这种工作需要特别的耐心和安静,因此白天还不能干,只有到晚上8点店里关了门才能做,经常一做就是一个通宵。”虽然很累,但是看着拓片在自己手里一点点变平展,被一块块完整地拼接起来,李振明觉得心里的满足感好像都要冲出来似的,“尤其是到最后完工的时候,我把这47张拓片装裱成了一个长36米的长卷,把卷轴一点点展开,那种喜悦感也随着卷轴的延长而越来越大。”李振明还清楚记得夏教授看到这幅“复活”的拓片后那激动的样子,“他说:‘老李,您算是把中国的一种文化给保留了下来啊!’我觉得这是对一个装裱师最高的评价了,比什么都珍贵。”
 
李振明说自己现在能算得上字画装裱方面的能人,与自己的坚持也有很大的关系,“我来石家庄也有10几年了,这期间有不少从事手工装裱的人觉得生意不好做而另谋生路。”李振明1996年回到石家庄,当时石家庄想要给字画做装裱的人非常少。“那时候能想起来给字画做装裱的都是书法家或画家这样的专业人士。”李振明说,也正是因为这样,这些人找过他一次以后会有很久不会再来,“人家创作也有个时间不是。”这样的结果让李振明的生存变得很艰难,有将近3年的时间李振明是要想吃饱饭就没钱交房租。到了1999年以后,李振明发现装裱的生意开始好了起来,“现在经常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来到我的店里看字画,或是让我给做装裱,这在以前都是没有过的。”李振明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好了,对文化品位的追求也就上来了,“现在谁家买了新房后都喜欢在墙上挂上一两幅字画,给家里增添点文化气息,这样来裱画的人也就多了。”装裱好的字画从艺术家的藏品变成了寻常百姓馈赠亲友的礼品,这让李振明感到很高兴,“买的人多了,我们这个行当才有继续发展下去的空间。”现在李振明有两个徒弟,已经跟着他学了4年的时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这门手艺能传承下去,让这有着千年历史的工艺继续发展壮大。
 
把装裱当作一种艺术工艺来做,将装裱的过程当作是艺术品的一次升华,这样的心态让李振明在装裱的过程中自得其乐,也让经他装裱的字画显得与众不同。在生意场上打拼了21年,李振明也经历过受穷的滋味,但他从来没有把装裱看成是发财的工具,更多的是品味其中的乐趣,正是这份心态,让他在书画圈里有着良好的声誉。




上一篇中国画的装裱

下一篇装裱到位亦可增值 字画装裱与价格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